弘揚傳統,求實創新,開拓進取,真誠高效
二十多年以來,公司在努力開拓市場的同時,通過嚴格的企業管理,在各項工程中以“質量牌”、
“安全”、“誠信牌”叫響了國內市場,并連續三年入選“中國建筑企業500強”。
大國工匠 民族棟梁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北營北路24號山西省古建集團大樓
電話: 0351-5639888
傳真: 0351-5639888
E-mail: sxgj1995@163.com
手機版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SHANXI ANCIENT ARCHITECTURE GROUP
微信公眾號
網站建設 中企動力太原 晉ICP備08000136號-1
下屬公司 | 聯系我們 | 招賢納士 | 采購中心
工程案例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成立于1995年9月22日,是當時全國首批省級古建筑施工企業,也是國家建設部批準的全國首批園林古建筑專業承包一級資質的施工企業。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筑進來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按照漢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老城占地一百萬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園林建筑面積六十萬平方米,景區建筑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構造精巧,是一處優秀的以漢族古建藝術為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結地。其地理位置獨特,是晉商旅游黃金線路的起點??h衙、城隍廟等八大主要景點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漢族民間民俗藝術表演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50余部影視劇的取景拍攝逐漸使其在為華北最大的影視城。徜徉其間,古之思、民之魂、歷史的滄桑、民族的歸宿,各種情感油然而生。同時,晉中古樸的自然、歷史、人文、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其中有一種時光倒流之感。其宏偉的氣勢、精湛的藝術,完備的功能在全國罕見。
渾源古城·渾源文廟
渾源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渾源縣城內西街。整體廟宇坐北朝南,占地3720平方米。創建于遼金時期,元代擴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修,至萬歷三十九年(1671年)全部建成?,F存建筑有圣殿、尊經閣、戟門及東西兩廡。由于年久失修,地基下沉,梁架變形,亟待修繕。2010年,山西省古建筑集團對文廟進行了搶救性修復,除對瀕危建筑落架大修外,還恢復部分原有建筑原貌,為渾源歷史文化街區增添了更加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
榆次老城·市樓及思鳳樓
市樓,座落在榆次老城東西南北四街中心,也是榆次老城最高的建筑。在它正面的最高層上高掛著一塊匾額——“天下第一樓”。榆次老城市樓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位于榆次老城四條街交叉口正中的位置,高約五層,周圍掛著各式各樣的匾額,從遠處看甚是華麗。 思鳳樓是榆次縣衙特有的標志性建筑,位于縣衙東南角處,是一座高17米二層三重檐十字歇山頂建筑,建在1米多高的方形臺明之上。臺明四周設石圍欄,南北兩側設石踏步。一層面闊五間,四周明柱環合;二層面闊三間,欄柵合圍,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山東·濟寧古城建設工程
北魏泰常八年置濟州,治所在今山東茌平;周廣順二年遷巨野,今山東菏澤;金天德二年,因黃河大決,淹沒巨野,遂遷于任城,今山東濟寧。因任城“地勢高亢,關津險阻”,“可保安寧”,故名濟寧。濟州—濟寧名稱的變換,是濟寧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見證,一字之差,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自元代途經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面貫通,在全長1800公里的大運河滔滔碧水滋養下,濟寧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條大運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銜,都過濟寧州。由于清末民初運河的淤廢,津浦鐵路的暢通,運河的交通地位被取代,濟寧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濟州古城承載著“國家級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大運河文化傳承示范基地、旅游目的地城市夜消費中心和濟寧市高品質生活休閑中心”四大功能,建成后將成為一座“以濟州古城為平臺,以運河文化為靈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古城。
隋唐洛陽城九洲池入口與服務建筑工程
? ? 九洲池遺址是隋唐洛陽宮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證文獻記載的實物資料,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有著重要的考古意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九洲池是隋唐時期重要的皇家園林,迄今遺址保存范圍明晰,是研究我國城市規劃布局演變,古典園林演變及當時社會文化趨向的重要實物例證。已探明遺址中較清晰地記述了園林建筑及池沼堤岸的建造砌筑形式,反映了當時的建造工藝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九洲池作為人工開鑿的池沼,池內有多處洲島,而多處宮殿建筑列于九洲池畔花叢柳蔭之間,體現了王室將日常的起居游賞空間交相融為一體的設計理念,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對九洲池遺址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加深民眾對于我國悠久文化的認知。對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地方對文物保護的認識有著積極的社會影響。 ? ? 本項目建設內容為隋唐洛陽城九洲池入口與服務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入口大門、琉璃亭、烏頭門、小門房、1#衛生間、2#衛生間、3#衛生間等單體建筑,屬于單多層民用建筑。
莒國古城
山東春秋至戰國初期莒國都城,位于今莒縣縣城的四周,東臨沭河,西傍柳青河?!蹲x史方輿紀要》“廢莒縣”條載:“舊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內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痹猎休d“東北隅為今城,周五里有奇?!泵魇计鲆源u,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莒故城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 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后村南50米,西墻伸到劉家菜園、韓家菜園前至南關村的消氣嶺以東。東南角湮沒已久,無從查考。東墻所經至傅家洼以西,地名為“城子”。北墻至縣化肥廠前。外城西北角“城子口”東西各有一段長200米,高3米的殘墻。故城的西南角至東南角有斷續殘墻700米,高約8米。在故城范圍內,時常發現大量商、周時期陶片,以周半瓦當和窯具為多,齊法化、齊明刀刀幣也時有發現。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的山東莒文化景點工程為仿古建筑,位于莒縣城陽鎮浮來路以南,城陽路以西,該工程規劃總面積約1200畝。山西古建助力莒縣優勢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項目帶動推進莒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效益。
渾源古城·渾源州衙署修復工程
渾源州衙署修復工程渾源州衙署在渾源縣城永安大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原衙署坐北朝南,中軸線建筑依次為牌坊、大門、儀門、大堂、東、西配房、二堂、內署、后樓等建筑,占地約443平方米。后經長期損毀,僅剩州衙大堂。2009年,地方政府把渾源州衙署的修復列為縣城歷史街區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施工修復。經過一年施工,州衙內相關建筑均按照原貌恢復,大堂前東西配房的禮、戶、吏、兵、刑、工
大同街牌樓
大同鼓樓東街牌樓整修工程
大同鼓樓東街牌樓整修工程??鼓樓東街在歷史上作為大同古城一條極其重要的街道,過去就是商鋪遍布、酒肆林立的地方。2012年,經過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整修,再現鼓樓東街歷史上喧囂熱鬧、商賈來往的市井繁華。在鼓樓東街牌樓的修復中,在街區的整體風貌上注重體現歷史的滄桑原貌,力求體現出街道的古韻之美,同時實現了滄桑鼓樓東街,再現古城市井原貌。
大同古城東、南、北城樓門樓復建工程
大同法華寺修復工程
大同法華寺修復工程大同市法華寺在大同古城東部和陽街。根據清道光十年(1830)的《大同縣志》記載:“明時建,久廢,磚塔存?!?008年,在大同名城保護復興建設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藏傳佛教文化建筑的珍貴遺存,大同市政府決定在原址復建法華寺,修復工程以白塔為中軸線,整體院落前移至和陽街大槐樹下,使古木名剎相得益彰。整體院落共分四進,前院有天王殿、左右掖門、鐘鼓樓、方丈室、念佛堂、僧竂等,中院有三
大同帝君廟修復工程
大同帝君廟修復工程?大同帝君廟,又名文昌祠、文昌廟,位于大同城內鼓樓東南角。據方志記載,帝君廟創建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廟內供奉文昌帝君,被民間尊為科舉功名之神。過去每逢農歷二月初三和八月初一當地官民要舉行春秋祭祀活動。198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山西省古建集團有限公司對帝君廟依原貌進行了全面整修,再現了明代建筑莊嚴凝重的風貌。修復后的帝君廟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
大同關帝廟修繕工程
大同關帝廟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稱大廟。坐落在大同市內鼓樓東街。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筑手法和特色看,當為元代遺物,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曾于明代和清代進行過多次修建。歲月滄桑,人為破壞,到2008年,關帝廟僅留存一座孤殿,瘡痍滿目,一片廢墟,生存空間狹小,周邊環境惡劣,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受到極大破壞。????原先在正門之上掛
河南洛陽金元古城建設工程
洛陽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一期A-1#樓文化展示中心,洛陽市明新街與柳林街交叉口,主要功能為文化展示。位于本工程結構采用框架結構體系,地上二層,總建筑面積1403.98平方米。該文化展示中心地下有金元時期城墻遺址,本方案中基礎采用跨越式的方式,使基礎樁基在地下遺址的保護范圍之外,不對其造成破壞。本工程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抗震設防烈度為七度,結構設計基準期為50年,相應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
混元古城·永安寺修復工程(元)
渾源永安寺在渾源縣城東北隅,俗稱大寺。寺院創建于金代,后遭火毀,元代重修后改名永安寺。明洪武十六年(1385年)修葺擴建,清代多次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進院落。中軸線建筑為牌樓、山門、前院護法殿、中院傳法正宗殿、后院鐵佛殿,東西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寺院南北長80余米,東西寬50余米,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其中傳法正宗殿為元代遺構,其他諸殿均為明清建筑。傳法正宗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
渾源古城·渾源民居麻家大院
麻家大院是渾源縣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位于渾源縣城永安西街。大院的主人麻席珍,字國華,清光緒舉人,民國時期曾任太原地方審判廳推事和晉城、聞喜、沁水等縣知事,著有《渾源出土古物圖說》。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3300平方米?,F存房屋73間,分中、東、西三路,皆為三進院,中路前院有正廳,面闊五間;中院正房五間,為單檐歇山式;后院主體建筑為二層閣樓,上下各五間,為前出廊硬山重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