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求實創新,開拓進取,真誠高效
二十多年以來,公司在努力開拓市場的同時,通過嚴格的企業管理,在各項工程中以“質量牌”、
“安全”、“誠信牌”叫響了國內市場,并連續三年入選“中國建筑企業500強”。
大國工匠 民族棟梁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北營北路24號山西省古建集團大樓
電話: 0351-5639888
傳真: 0351-5639888
E-mail: sxgj1995@163.com
手機版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SHANXI ANCIENT ARCHITECTURE GROUP
微信公眾號
網站建設 中企動力太原 晉ICP備08000136號-1
下屬公司 | 聯系我們 | 招賢納士 | 采購中心
工程案例
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成立于1995年9月22日,是當時全國首批省級古建筑施工企業,也是國家建設部批準的全國首批園林古建筑專業承包一級資質的施工企業。
府城文道壩陵北街歷史民居修復項目
2020年4月初,太原市召開的城市工作(建設項目)推進會上,確定了2020年20項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重點工作,其中要實施府城文道建設工程,整合府城內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拱極門、皇華館周邊兩條關聯文道,同步改善沿線傳統民居生活環境,創造歷史記憶深刻、文化味道濃郁、環境品質舒適的旅游觀光線路。 ? 太原市府城文道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整治改造范圍總面積約31公頃,涉及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線綜合工程、綠化建設工程、街道景觀整治工程、歷史民居修繕工程等內容。在這種背景下,山西古建承建了府城文道壩陵北街和東三巷的部分項目,現均已接近尾聲。 ? 壩陵北街歷史民居改造項目于2020年8月開工,原定于2021年國慶完工,目前已基本完工。 ? 民居由修繕和新建兩部分組成,凸出的小閣樓部分為新修。這種在改造過程中的變通創造,恰恰體現了“改”的精神,有所去,有所留,有所加,從整體考慮進行設計規劃及施工。 ? 在前期的測繪中,由于部分住戶不愿搬遷,導致測繪數據不夠完善,還有一部分老構件堆積院中,直到后面修繕改造過程中才發現。比如北側的小樓梯,一直到住戶四月份搬走才得以發現,進行了重修,西北角的旱廁,西南角的很樸素的影壁,都是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并根據甲方意見進行了方案變更。民居改造時,對大梁進行了修補重新上漆,基本維持了原貌,其他地方有新換的構件,墻面等進行了翻修處理。 由于周圍沒有足夠的施工場地來存放物料、設備等,每次用料都需人工搬運,客觀上對施工進度造成了一定影響,好在我們努力克服,沒有延誤工期。 ? 山西古建實事求是的作風,遇到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背后是強大的專業性以及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 ? 府城文道東三巷項目是太原府城歷史文化保護核心區域,2021年4月15日開工,預計8月完工。項目包括六座院落,目前只剩下地面和管道鋪設,其他主體部分已完成。 ? ?
太原凈因寺修繕工程
凈因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5公里處的土堂村,寺院依山崖而建,西靠崛圍山,東毗鄰汾河。建于金太和五年(1205年),寺院占地面積5700平方米,東西呈長方形,三進院落,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風雨侵蝕,部分建筑已有殘損,2013年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了修繕任務,主要修繕項目:南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禪房、院落。工程歷時 135天,完成全部修繕任務。
繁峙平型關關城東門及城墻、馬道修建工程
平型關,宋稱“瓶形寨”,金稱“瓶形鎮”,明清稱“平刑關”,抗日戰爭后始稱“平型關”。由于年久失修,只有半壁磚券東門殘存,兩邊依稀可見內長城遺跡。繁峙縣平型關關城東門及城墻、馬道修建工程是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承建的重要項目之一,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開工,總投資近800萬元。面對復雜的工程結構、當地艱苦的自然環境以及無水、無電、無施工場地的施工條件,項目部全體人員迎難而上、精心施工,經過二百多天的艱苦施工,順利完成了城臺、城樓木結構及部分城墻工程。 此次修建工程分為三部分關:城東門(包括城臺及關樓)、關城城墻(約25米)、登臺馬道。施工過程中遵循“保護為主、質量第一、注重文物與相關環境的整體保護”的指導思想,并受到相關領導及專家的一致好評。經過本次修繕,使平型關古關城歷史風貌得到完美再現。
壽陽崇福寺修繕工程
2020年12月2日,由李繪智、李玉明、王崇恩等專家組成的驗收組對壽陽崇福寺項目進行了現場驗收,各專家意見一致,同意驗收,并對山西省古建筑集團為此項目做出的努力深表謝意。
重慶北碚縉云寺修繕工程
縉云寺位于重慶市北暗的佛教勝地一一縉云山中,具有1500多年歷史,為國內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寺中自古辦學,名為”縉云書院”??N云寺始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唐高祖李淵(618年)曾親筆題名”禪真宮”,唐大中元年(847年),宣宗皇帝賜寺額為“相思寺”,系山有相思巖、相思竹、相思鳥之故。唐乾符元年(874年),定濟和尚重建寺廟,971年慧歡禪師主持修葺殿宇。998年,
永祚寺雙塔糾偏工程
陽高云林寺保護修繕工程
云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縣城,整個寺院坐北朝南,原有三進院落,現僅存一進院落,占地面積約4千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現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兩側分布東西耳殿,院內兩側分列東西配殿,其中大雄寶殿及東西耳殿、天王殿四座建筑為古建筑。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筑,殿內存有明代彩塑和壁畫,天王殿及大雄寶殿東西耳殿為清代建筑。西配殿在九十年代維修時,建筑形制被人為改變,東配殿則為復建建筑。云林寺原名華嚴寺
興縣胡家溝明代磚塔修復保護工程
胡家溝磚塔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胡家溝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年歷史,是興縣境內現存較為完整的一處省級保護古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該塔為五層八角樓閣試磚塔,塔內實心,高14米,一層塔檐邊長1.4米。塔雕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古塔經過500年的風雨侵蝕,目前塔基裸露,塔身多處風化斷裂,并已出現傾斜。2014年,興縣正式啟動胡家溝明代磚塔修復保護工程,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太原多福寺修繕工程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的崛圍山之巔,建于唐代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原名崛圍教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之一,唐宋兩代香火很盛。宋末毀于戰火,明洪武年間重建,是晉王宗室的重要禮佛之所,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1505年)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多福寺于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原多福寺修繕工程屬于2013年太原市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八大工程之一的“西山文化帶文
偏關縣寺溝長城保護工程
寺溝長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天峰坪鎮黃河峽谷東岸崖邊,西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屬于偏關縣黃河東岸外長城,主要用于黃河冬季封凍以后的防守,明代歸山西鎮管轄。為消除長城本體結構穩定性病害,妥善保護長城自然、古樸的歷史風貌。針對寺溝長城全段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D-E段進行本次修繕工程。工程總概算1144.27萬元,工程造價931.1萬元。????該工程為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主要承建
交城天寧寺保護工程
天寧寺,全稱天寧萬壽禪寺,位于交城縣城北三公里處的卦山之中。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交城縣天寧寺保護工程始于2014年4月15日,竣工于2014年10月,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修繕任務。主要修繕項目:山門、毗盧閣、東、西廂房、朱公祠(正廳、東西廂房、倒座),主要工程內容:包括揭瓦屋頂、補配瓦件、脊飾、脊
高平故關炎帝行宮
故關炎帝行宮處于山西省高平市東15公里的神農鎮故關村內。行宮座北朝南,一進院落,宮內現存正殿、戲臺、東西耳殿、東西配樓(西配樓僅存臺基與后檐墻)、東西耳樓。炎帝行宮為炎帝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炎帝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是當地人們祈求生活安逸的重要場所,體現了炎帝行宮所在地濃重的炎帝文化氛圍及悠久的歷史,具有極高的炎帝信仰文化價值。行宮內建筑地方手法濃郁,石雕眾多,形制精美,木雕更是集平雕、透
五臺山菩薩頂牌樓、龍泉寺鐘樓等修繕工程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臺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
山西五臺縣延慶寺文物保護工程
延慶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善文村東北隅,坐北朝南,距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筑所在地“南禪寺”十三里,占地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為前后兩進院落。中軸線上原有建筑大都被毀,現存金代大佛殿一座,過殿和山門不存。寺院兩側的東西配殿、廂房、鐘鼓樓已經不存。延慶寺整體布局雖不完整,但大佛殿和經幢是其文物保護價值的主體體現,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1998年6月被公布
太原竇大夫祠修繕工程
大夫祠又稱英濟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蘭村,在汾河峽谷左側;北靠二龍山,左傍烈石寒泉,右臨趙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時晉國大夫竇犨的祠廟。竇犨,字鳴犢,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陽曲黃寨)開渠興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紀念;宋代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封之為英濟侯.故祠廟又名英濟祠?,F存建筑中,山門、獻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后歷代屢有重修,今部分建筑出現破損。2013年,
渾源古城·永安寺修復工程(元)
渾源永安寺在渾源縣城東北隅,俗稱大寺。寺院創建于金代,后遭火毀,元代重修后改名永安寺。明洪武十六年(1385年)修葺擴建,清代多次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進院落。中軸線建筑為牌樓、山門、前院護法殿、中院傳法正宗殿、后院鐵佛殿,東西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寺院南北長80余米,東西寬50余米,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其中傳法正宗殿為元代遺構,其他諸殿均為明清建筑。傳法正宗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